>
天龙山石窟,位于太原市西南四十公里处的天龙山腰。天龙山,原名方山,海拔高达一千七百米。历史上,这里曾经是北齐皇帝商欢的避暑宫。由于北齐时山下兴建了天龙寺,后人就习气地称之为天龙山了。天龙寺,宋代易名为圣寿寺,一九四八年失火,寺庙被焚毁。一九八一年,搬迁太原南郊南大寺于山上,现已修缮一新。
天龙山石窟,始凿于东山魏年间(公元534——550年),隋、唐统治者也继续在天龙山开凿大批石窟。
天龙山石窟位于东西两峰悬崖半腰,这些石窟中,有东魏、北齐、隋、唐各代开凿的石窑二十七窟。东峰八窟,西峰十三窟,山北三窟,寺西南三窟,窟之间山径相通。
天龙山石窟的雕塑技巧比北魏大大行进了一步。第九窟,原有木构[漫山阁],阁内唐代石窟分上下两层,上层弥勒大佛,坐像高约八米,部分虽有毁损,但仍是天龙山石窟中保管最为完好的一尊石雕塑像。下层,观音立像高达十一米,形态生动,姿势漂亮,身披璎珞,罗纱透体,体态饱满,薄软的罗纱质感明晰,是天龙山石窟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尊雕像。